
读《苏菲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德谟克里特斯
最后一位自然派哲学家,应该也是第一个唯物主义者。原子(本意:不可分割)的概念并非我们现今所理解的意思。德谟克利特斯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而且像积木一样拼搭组建。组建的规则就是“自然法则“。甚至灵魂也是由一种灵魂原子组成,当人死后组成一个人的灵魂原子便分散了。(也就意味人的灵魂并非永恒)
苏格拉底
一个勇于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的理想主义者
从早期自然派哲学问题回归到探讨人自身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问题,比如灵魂、善良、理性。
柏拉图
物质是变化的,但世界的规则确是永恒的。(柏拉图的理型论,同时理型是先于物质感官世界存在的)
正因为通过感官了解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性发现理型来理解世界。
理性只表达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而我们人类有幸能理解理性的表达,所以虽然世间万物千奇百怪、变化无常,但我们仍然能通过理性来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规律。
柏拉图认为,人们能够理解理性的那一部分就是永恒的灵魂。(灵魂还有另外两个能力,意志和欲望)
理想国(乌托邦):
身体 | 灵魂 | 美德 | 国家 |
---|---|---|---|
头部 | 理性 | 智慧 | 统治者 |
胸部 | 意志 | 勇气 | 武士 |
腹部 | 欲望 | 自制 | 工匠 |
亚里士多德
批判柏拉图的理型论:
理型就是人类通过感官了解自然界事物,并运用理性归纳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它并不先存在于事物之前,而是人类灵魂中对自然事物的纯粹影子(概念)。
p103.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自然界中每一个事物的“质料”(组成事物的材料)和“形式”(事物的个别特征)决定了其变化的潜能和极限。
就因果律方面,亚里士多德会赋予自然现象一些“目的因”,这可能与宗教有关。
亚里士多德任务,人们认识世界是通过让理性将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分类总结的过程来完成的。要完成分类就得认识了解自然事物本身,去发现其“形式”。而不像柏拉图直接从理型世界去找事物的原型。同时,事物的分类也有高低层次的维度,比如一种分类包含(或属于)另一种分类。所以促使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
逻辑学,就是研究语言描述事物时必须遵循的那些规则。
伦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为了得到快乐和幸福,必须要在“享乐”、“自由与责任”和“思考”三方面做到中庸。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也要做到适度中庸,这与希腊早期医学思想不谋而合。
希腊文化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罗马时期,因亚历山大大帝对各地的征服,将希腊文化带到周遭各地,形成了所谓的希腊文明圈。就连后继罗马也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宗教、哲学与科学
由于大融合,各地区的宗教、哲学与科学都不得不直接碰撞,相互影响。新的宗教诞生,哲学与宗教的界线逐渐模糊,科学在亚力山卓蓬勃发展。尽管如此,这时期的希腊哲学仍旧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人的生存之道,何谓幸福,如何幸福。
犬儒学派
幸福不来自外在,包括物质基础、政治力量,甚至身体健康。
斯多葛学派
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个小缩影,以至于出现西塞罗为代表提出的“人本主义”。相信人类理性与宇宙公理的存在,但不认为“精神”与“物质”冲突矛盾。面对自然法则和命运,人类不可违背和抱怨。
伊壁鸠鲁学派(花园学派)
享乐主义。为了尽力追求持久、强烈的快乐,必须自我规范,克制欲望以达到平和。平和才能主动避免痛苦。死亡就是不存在,所以可不惧。
(“可惜我怕痛”)
新柏拉图派哲学
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二元论。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离上帝之光越近就越接近柏拉图所谓的理型世界,越远的地方就是物质感官世界。
神秘主义:认为上帝存在于每一个自我。
基督教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印欧文化
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文化,起源于黑海和里海地区,包括古印度、古希腊、斯堪的纳维亚等,以及绝大部分欧洲国家。
信奉多神论,相信轮回,万物皆有神性。重视观察,善于思辨。认为世界是善与恶永无休止对抗的场所,所以对历史也是持循环往复的观点。
闪族文化
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信奉一神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认为历史并非循环往复,而是从神创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最终也将会终结。(审判日)神会带领人类从罪恶中得到救赎,摧毁所有邪恶,从而结束一切。
碰撞
源自闪族文化的一神论,在经过耶稣对上帝意图的转变(从对单一民族的庇护转变成为世人赎罪),使得基督教渗透了整个希腊文化圈。从此开始了希腊哲学文化与基督宗教的碰撞交融。随之将西方世界带入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
自公元38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于罗马帝国国教之后不久,历史就进入了延续一千年的中世纪(两个时代的中间)时期。融汇交杂的希腊文化自此逐步分裂成了三个文化:罗马天主教文化、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罗马天主教文化倾向于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哲学,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由拜占庭和阿拉伯文化继承。尽管如此,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
圣奥古斯丁
他是中世纪早期北非地区著名的教会领袖,认为基督教义高于哲学,柏拉图的“理型”存在于上帝心中。否定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但也肯定人类具有灵魂,所以才能认识上帝。持旧约中的线性历史观,认为历史本身也是上帝的创造物。
圣多玛斯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神学家圣多玛斯将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并解释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用以得知真理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义并不是矛盾的,只是基督教义更直接明了的阐述上帝和世界本质,而哲学则是人类用上帝赋予的理性逐步推理来认识世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逻辑学、知识理论和自然哲学这些不与基督教神学抵触的领域,由此在西方基督世界人们重燃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文艺复兴
罗盘、火器、印刷三大发明乃是文艺复兴发生的重要因素。随着贸易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中产阶级,并且逐步脱离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保留的希腊文化再次进入欧洲人的视线,人们的注意力从上帝那里重新回到自身。
人文主义
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相比,这时期的它就不像原来那样强调宁静、中庸和节制啦。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神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之中。当人们从基督教义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开始变化。对待权威(无论宗教的,还是哲学的)的看法也不断修正。“新的科学方法“——观察、经验与实验,导致新的世界观产生。
重要人物:伽利略、牛顿
宗教改革
新世界观的产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并建立起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逐渐否定了教会组织曾经在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让每一个人研读圣经,直接面对上帝。
重要人物:马丁路德、伊拉斯谟斯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原词意思)
夸张华丽与卑微迷茫总是形影相随,无论是艺术、政治还是哲学总是存在极端的矛盾对立。
理性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笛卡尔
为了给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坚实的基础,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包括前人的思想结论和人类自身的感官经验)出发,试图一步一步通过理性来解决各种哲学问题。
我思故我在
当推倒一切以后,笛卡尔发现唯一能确定真实性的就只有: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由此悟到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更真实的结论,也就是说只有能够被理性清楚地认知的事物或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上帝创造了两个世界(或实体),一个是理性或灵魂,一个是物质。而人是一种特殊的二元的存在物,两个不同的实体也只有在这种二元存在物中会产生互通关联。
斯宾诺莎
一元论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世界(实体)本身,就是大自然本身。人类仅能通过理性和感官两种方式认识上帝(世界),尽管上帝可能有无穷无尽不同的特质或属性或表现形式。因此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思想上、意识上的,还是物质上、感官上的,都是因为上帝。上帝就是以这种“内在因”的方式主宰世界。
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包括我们人类的思想。就像植物再怎么也不可能变成鳄鱼,狮子再怎么也不可能决定自己吃素,哪怕是人类也一定受内在潜能的局限。所谓的“自由意志”也一定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种上帝创造的世间万物的局限(自然法则),也许就是斯宾诺莎说所的“永恒”吧。